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接到各种中介各地的各种核定征收相关的推销电话,个体核定,有限公司公司核定等等,比较烦于是,比较烦。本文章代表个人观点,与华途财务及本网站无关。
一项旨在简化小微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核定征收制度,本应成为经济发展润滑剂。然而现实却悄然改写剧本——部分地区竟将核定征收异化为专享“政策红利”的竞技场,特定中介借此铺设稳赚不赔的“抽水管道”,更令人忧心的是,核定征收已然蜕变为系统性税务不公的孵化器和避税灰色操作的温床。核定征收这种系统性漏洞若继续存在,不仅侵蚀税基公平,更成为横亘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征途上的一道森严壁垒。其现状已然背离税收治理初衷,其存续必将持续消耗经济健康血脉——我们迫切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禁止核定征收政策,刻不容缓!
“地方特权”与中介暴利:一场对统一市场的无声瓦解
当前问题症结深植于地方性政策套利的泥淖中。部分区域为实现经济增长竞赛目标,肆意调低核定征收率或放宽核定标准,形成引人注册的“政策洼地”。2021年东部某省某县被媒体揭露,其核定征收综合税率竟显著低于邻县30%,政策套利空间赤裸可见。此类“洼地效应”正扭曲市场主体选址决策——企业被低税诱惑吸引,背离产业链自然聚集规律,引发“劣币驱逐良币”式的非理性资源配置。
这扭曲机制正为一批税收中介的“包税”服务开辟稳赚的暴利天地。少数不良中介深谙政策寻租之术,利用信息差与灰色关系主动推销其“核定征收解决方案”,从协助设立空壳公司(有时只需一个虚假地址),到包装虚构业务,一条龙服务背后层层溢价抽成。2019年曾曝光的某代理记账公司集群,其利润率竟远超当地行业平均水平的四倍以上。这实质上构建起寄生在核定制度之上的利润链条——市场主体公平税负被无形“抽水”,国家税源也遭蚕食盘剥!
侵蚀法治根基:难以闭合的漏洞与失控风险
更严重的是,核定征收制度自身设计缺陷已成为税收流失的巨大缺口。当政府以核定方式“替代”纳税人提供真实账目依据时,实质是将纳税主动权部分拱手相让——企业高利润却按核定低税率缴税,真实负担率远低于法定水平,构成制度性逃税空间。当税局面对千家万户纳税人核定结果真实性无从精准核实时,核查只能沦为“稻草人”式监管,客观为企业留下操纵空间。某南方地区2023年研究发现,核定征收企业中逃税比例显著高于查账征收同行,差额高达十五个百分点。此系统性失效正瓦解整体税负公平基石。
撕裂市场、蚕食公平:三重危害叠加冲击统一市场建设
这种种扭曲现象的必然恶果正是对“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原则的全面冲击与结构性破坏:
区域割裂与制度壁垒成型:当“洼地效应”驱动企业为节税跨区迁移时,地方间以低税率、松准入为核心的恶性竞争硝烟弥漫。这无疑在区域内埋下隐形藩篱,企业公平竞争演变为谁拥有税收政策特权之争。
资源配置严重扭曲:核定征收成为某些“空壳企业”或“开票平台”低成本存活的沃土,诱导资本从实体经济抽离转而投向“税务套利架构”,严重扰乱要素配置效率与创新创业活力。
税收公平根基动摇:坚守查账征收的企业被迫承担更高有效税负,与核定征收企业形成显著税负差,对合规企业构成逆向惩罚,长久必然伤害营商环境公信力。
公共财政能力被削弱:系统性税收流失不仅削弱民生支出能力,更迫使政府为弥补赤字增加中小企业税收稽查频次,形成“越查越收不上,越收不上越严查”的恶性循环闭环。
拨乱反正:以制度重塑捍卫统一市场根基
有人质疑全面禁止是否给部分小微企业带来冲击。然而,我们主张并非无差别的禁绝,而是以根本性制度替代与循序推动来实现公平环境:
强力推进全国性禁止:从中央层面果断下决心,制定路线图,三年内全面终止所有行业核定征收政策,消除任何地方特权空间。
完善小规模纳税人现代化征管机制:大力推进数字征管普及(如推广电子发票与大数据交叉核验),简化申报流程、降低合规成本,让小规模纳税人具备履行查账能力;同时优化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与税率结构,探索更简易的申报方法(如简版损益表),最终实现全面查账征收的平滑过渡。
严打空壳公司等违法行为:强化市场监管,工商、税务联合行动提升公司注册地址要求、实质经营核查等,加大违法成本并严惩勾结中介机构。
结语:向市场与守法者致敬
需再三强调,禁止核定征收绝非否定市场活力,恰恰是清除寄生空间,回归实体经济创造价值本源!真正企业家绝不会靠税收套利博弈取胜,其核心价值在于创新、效率、合法创造与公平竞争。我们坚信——全面禁绝这一滋生制度套利的税收机制,是为众多诚信经营者扫除障碍,重塑市场规则清朗空间的必要举措!
统一大市场必以统一规则为先!惟有回归法治公平、公正透明的税收环境,才能真正释放中国经济的万丈活力。禁止核定征收政策已非仅税制改革的局部修补,而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一步——让我们一同跨出这一步,为了市场中每一个负重前行的诚信实践者,更为国家发展的健康肌体与壮阔未来!